新书:《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作者: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
出版社: 衛城
原作名: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译者: 蕭琪 / 蔡松穎
出版年: 2020-6-3
页数: 432
定价: NTD4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9889032
本书简介
日常中斷,死難兩千萬,熟悉世界毀於一旦生而為人,如何面對史上最慘烈內戰?掙脫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的太平天國挑戰官方的歷史詮釋,第一本從民間視角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歷史著作;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帝國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超過兩千萬人喪生、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堪稱世界近代史上最慘烈內戰。
師承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本書作者梅爾清大膽跳脫傳統教科書裡的成王敗寇與民族主義,不再將焦點放在洪秀全、曾國藩和帝王將相背後的政軍角力,反而關注那些受到戰爭直接影響、其心聲卻被官方紀念與國家記憶所遺忘之人。對地方上失去愛人、生計與生命的幾百萬老百姓來說,太平天國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挖掘被遺忘的聲音,捕捉地方老百姓眼中的動盪時代
「世人做錯什麼,才得遭受天譴?」當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家鄉就在附近的一位慈善家發出了天問。他將眼前的殘酷戰爭,描寫成老天爺勸人為善的象徵。他振筆疾書、積極向鄉民佈道,為了替地方團練籌措經費,也為了導正世間的道德秩序。除了這位以道德解釋災難的慈善家,本書還記載著一段段備受劫難的人生故事,包括用日記描述戰爭慘況的揚州詩人、被太平軍俘虜與剃頭的讀書人,以及透過書寫喪母之痛,學著與悲傷共處的孝順兒子。藉由從未揭露過的民間視角,讀者得以窺見長期被官方所遺忘或扭曲的故事,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實際影響。
透過躁動的亡魂,看見太平天國戰爭在人心中的刻痕戰爭如何中斷日常?人們如何面對失序與動盪?如何處理遍地屍骨與紀念逝去親人?如何重拾內心的確定感,重建被戰爭粉碎的世界?
躁動的亡魂,反映出躁動的人心。太平天國戰爭讓成千上萬人成為亡魂,並在無數生者心中烙下刻痕。本書透過方志、傳記、詩集、外交文獻與傳教士報告,帶領讀者看見這些刻痕,看見當時人們最切身的經歷: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臭氣息與夢魘畫面的可怖回憶。
作者简介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198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清朝歷史,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文化史、社會史和女性史。曾於2007-2018年擔任《清史問題》(Late Imperial China)期刊主編。曾著有《清初揚州文化》一書。
译者简介
審訂者:
郭劼,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語言文學與文化系副教授。
譯者:
蕭琪,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明代史,研究興趣為性別、禮制、醫療與社會文化史。著有《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評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蔡松穎,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把歷史學當作遊戲在玩,努力探究其博大精深中。喜歡邊陲、少數,以及勇於和高牆對抗的雞蛋們。
目录
推薦序:傾聽亡魂的聲音/涂豐恩
導讀:跳脫正統立場的太平天國研究/黃克武
導讀:既沒有洪秀全,也沒有曾國藩的「內戰」:閱讀太平天國戰爭的新視角/蔣竹山
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戰爭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被標記的身體
第四章 骨與肉
第五章 木與墨
第六章 失去
第七章 尾聲
誌謝
參考書目
註釋
書中事件年表與大事記
名人推荐
十九世紀中國的戰爭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又有哪些影響?梅爾清的研究既罕見且深具開創性,不僅激發智識層面的迴響,也能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鳴。人們如何回應太平天國這個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我們現在有了第一手最切身的研究。《躁動的亡魂》是一本兼具情緒渲染力與理性洞悉的作品,時而發人深省,時而令人心碎,最重要的是讓讀者大開眼界。──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教授,《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梅爾清挖掘出清代時人所留下的豐富史料,這些材料在過往常常遭到聚焦中國革命史觀的史家忽略。本書展現了像梅爾清這樣優秀的史家,如何能擺脫傳統窠臼、獲得全新洞見。這不只是欲認識太平天國者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也是任何想瞭解晚清之人如何受戰爭影響、又如何回應的必讀之作。──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作者
梅爾清這本書替太平天國相關研究指出了一個可喜的新方向……書中最有價值的見解,就是指出地方士紳在表忠時其實有著經常為人忽視的宗教面向,以及這如何反映忠烈觀在晚清的變化──這個觀念與當今中國政治息息相關。──布羅菲(David Brophy),澳洲雪梨大學中國現代史講師,《維吾爾民族:俄中邊疆的改革與革命》作者
梅爾清的《躁動的亡魂》採用那些長期經歷過太平天國災難的倖存者觀點,內容豐富且原創。裨益於她對當代史料廣泛而深入的掌握,本書近距離檢視了生活在太平天國內戰底下究竟是什麼景況。──《英國歷史評論》(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這本引人入勝之作紀錄了學者、士兵、女性、兒童、官員和變節者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經歷並紀念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內戰。梅爾清明白地指出,無論是在個人還是政治層面,太平天國內戰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的戰爭文化:帝國與清朝軍事》作者
本書史料基礎驚人,融匯各種體裁,回答罕有人想到的問題。選題令人信服,對希冀瞭解十九世紀中國與世界的史家來說宛如無價之寶。過去少有學者研究太平天國的長期影響,關照到這批史料者更少,只有梅爾清教授將它們綜合起來,聚焦時人在戰火底下的經驗,而非交戰各方的政治意識型態。她文字優美,主題勾人,即便撇開其高度學術價值不談,仍具一讀的價值。書中有著人相食、被斬首的母親、哀悼的花園和無法安息的亡魂,讀來宛若小說情節。──吳克強(William C. Wooldridge),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利曼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
太平天國是近代中國的「一大波瀾」,梅爾清的這本書補充了過去太平天國研究所忽略的部分,讓我們對被民族國家論述、革命論述所掩蓋的政治暴力、個人苦難、偽裝、忠誠、背叛,以及死亡、悼念、宗教的慰藉與解脫有更深刻的體認。──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作者擅寫人物,尤其是我們一般不太熟悉,甚至完全沒聽過的人物,這些人物大多不會出現在史景遷及普拉特的著作中。這種書寫功力跟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以劉大鵬的日記極為類似。本書雖然是學術著作,但作者的文筆優美,又以新文化史的敘事角度微觀過去我們所忽略掉的人事物,讀起來相當流暢。──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歷史是關於死者,也是關於生者。或者說,是生與死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歷史學者不也一向都是招魂者嗎?我們總是在傾聽亡魂的聲音,不論那是躁動的,還是幽微的。《躁動的亡魂》一書雖然是嚴謹的學術著作,內容卻充滿情感,甚至有個十分感性的結尾,在兩位譯者的精心翻譯下,這些文字更是顯得格外動人。「戰爭結束後,留下了什麼?」作者問。而這本書是她的回答。──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
要在大塊大塊的官方史料中,撿拾社會裡的碎片,並且拼出過去從來不曾關注的文化樣貌、組織運作、生活點滴,實屬不易,從這個角度看,《躁動的亡魂》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精緻華美。作者以文字的力量,具體封存了江南地區鮮活的記憶──即使是在描述它如何在戰爭中死去。──阿潑,作家、《日常的中斷》作者
讀者可以在梅爾清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感受到生命的掙扎,以及人的重量。推薦給想從不同角度認識太平天國的學生。──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教師
自序
本書英文版的受眾主要是英語世界裡對中國史感興趣的學者和學生;他們堪稱小眾。儘管如此,我卻也希望這本書能突破這個既有的小眾讀者圈,希望它也能吸引研究內戰、研究日常生活的歷史學者,或是吸引那些有興趣了解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人群如何處理災難的讀者。但最終,我期望這本書能譯成中文,介紹給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讀者。這些讀者熟悉太平天國的歷史,因而對本書的特殊視角可能會產生更直接的反響。
我首先要感謝蔣竹山教授把本書收入他主編的「新史學譯叢」,並擔負起為本書在臺灣找到出版社的責任。感謝衛城的編輯們在本書中譯本無法在中國大陸方出版時,慨然接手出版事宜。感謝蕭琪和蔡松穎仔細、詳盡地翻譯原著,並感謝郭劼確保譯稿的精準、雅馴。他們三人都不吝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專業,能和他們一起合力完成這項工作,我感到非常愉快並深受啟發。
歸根究底,本書所書寫的,是大規模的暴力以及歷史記憶如何為政治所用。本書講述了人們所沉痛經歷的家破人亡,講述了那些受影響最深的人──包括父母子女、夫妻,以及地方社群──如何努力理解、承受這樣的家破人亡。本書也解釋了清政府是如何在各個層面上,設法從這樁暴露了它自身軍事和政治弱點的事件中,汲取出正面的訊息。本書展示了國家祀典如何將普通人所經歷的痛苦和死亡,轉化成盡忠犧牲的英勇姿態;同時亦展現了這些表面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國家封賞,如何成了當地重建工作的一部分,從而具有新的、時而矛盾的含義。我希望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讀者,可以藉由閱讀本書,對太平天國之後的其他事件以及人們對這些過往暴力的應對(或不應對),會有更好的理解。
在這個書寫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我試著說一個無關中國堅定走向革命現代性的故事,並盡量不討論名人及其理念。我希望身處於現下的我們,來思考暴力、動亂和死亡對遭逢這一切的人們而言,意味著什麼。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重申我們有著共通的人性。當災難降臨時,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們都會盡力求生。不同時空的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但到頭來,人們對災難的應對方式在某些部分上是相似、甚至是舉世皆然的。對災難相似的反應,提醒著我們要對戰爭與苦難戒慎恐懼,並且珍惜我們深愛的人、深愛的地方。也許本書的中文書名《躁動的亡魂》有助於我們記住這點。
有些讀者認為本書對清朝抱有同情,因為書中採用的部分材料常常被史料編纂者歸為代表清朝立場的一方。但這畢竟不是一本關於英雄和反派的書。而且,我認為,如果我們將太平天國戰爭視為壁壘森嚴的兩方之間的鬥爭,就會對過去作出錯誤描述。在當時,即便人們謹慎地、大張旗鼓地維繫忠臣和叛軍間的界線,這界線也可以是模糊的。無論他們聲稱為誰而戰,1860至1864年間江南一帶軍士們的殘忍行徑,在個人身體與社會機體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傷疤。這在當時許多目擊者的作品中都有清楚的記載。因此,本書所講述的故事是:在中國十九世紀中葉的背景脈絡下,歷史書寫和紀念活動是如何從模棱兩可、機會主義以及人們所經歷的憤怒中,建構起清晰的道德與政治意涵的。我並沒有特別為清朝方或太平天國方說話的意思。
另一些讀者則問我,為什麼堅持把太平天國戰爭與二十世紀的暴力事件相聯繫?為什麼不把它當作是黃巾軍、赤眉軍或五斗米道一類的朝代末叛亂?我的回應是:為何不能把它與二十世紀的暴力事件相聯繫呢?事實上,至少從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就一直被當成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序幕。我們不該把「現代」這個詞的意涵侷限於進步、烏托邦和發展。「現代」這個詞不該只有正面的意涵。另有人曾經問我:如果戰爭能促進國家發展而給國家帶來好處,這場戰爭是否終究是值得的呢?對此,我的回答是:對誰而言是值得的呢?且這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也有些人問我如何評價洪秀全。我的答案是:
我不會去評價他,那不是我要做的事。
在2020年4月寫作這篇序的當下,世界正面臨著全球疫情和一場規模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未曾有過的經濟危機。大難當頭,我為能和親愛的家人一起待在家裡而深感慶幸。我希望我是錯的,但我感到我們正走向動盪的時代。我無法預測這樣的艱難時刻會以怎樣的面目呈現。我的想法有一些自私、現實且稍顯偏狹。我想和朋友們暢談、想見到我的學生們。我覺得有些無助,並感懷昨日不再。我想要回到去年夏天,那時本城的棒球隊節節勝利,河邊的酒吧與餐廳被歡笑的客人擠得水洩不通,而我尚能毫無困難地出國拜訪摯親好友。我想要看見一個熟悉的未來,卻只看到構築起過去美好時光的基石搖搖欲墜。也許這本關於苦難的書,今日讀來,能教我們如何堅韌地面對這一切?
梅爾清,2020年4月17日華盛頓特區